地 址:合肥市高新区合欢路16号
联系人:高经理
手 机:15209892000
电 话:0551-64272334邮 箱:hflfkjdsb@126.com
“以市场化机制合同能源管理为核心模式的节能服务产业,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
大、从弱到强的发展。20年来,累计带
动减排二氧化碳8亿吨,相当于两个三峡大坝的减排量。2019年,产业总产值实
现9.4%的增长,并突破5000亿元大
关。”近日举行的2019-2020节能服务产业年度峰会上,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房
庆用一组数字,直观展示节能服务产业
现状。
但同时,面对新技术、新材料、新金融带来的变化,沿用老模式、靠吃老本的路
径,已不能满足各类用能企业的实际需
求,节能服务产业也面临挑战。如何突破?我们所从事的空压机节能服务市场前
景几何?空间有多大?这些问题亟需解
答。
根据最新发布的《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2019》,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呈现“稳中有
增”态势。2019年,全国从事节能服
务的企业为6547家,年增长率为1.7%;从业人员超过76万人,年增长率为4.4%;
产业总产值达到5222.37亿元,较2018年
增长9.4%。在此基础上,企业营收小幅增长,平均年总收入同比增长1.4%。
“由此可见,节能服务产业仍是朝阳产业,吸引着众多投资者、从业者。”中国节
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兼秘书长孙小亮表示,历经前期高速发展,行业也在趋于理性,项目投资速度放
缓、更加审慎。“例如,我们的综合能源
服务也不再盲目追求‘大而全’,更注重根据用户的能源利用水平等实际,提供清
洁、经济、高效的综合解决方案。”
在节能产业的带动下,多个细分领域从中受益。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
云虎表示,截至目前,工业节能和绿色发
展已实现“十三五”规划预期目标。2016-2019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预计累计下
降15.6%,可降低能源消费4.8亿吨标
煤。“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给生态环境造成较大
压力,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模式难以
为继。让更多第三方节能服务企业参与工业节能,是提高行业节能水平的重要途
径。”
“未来,必须进一步提高资源和能源产出、利用效率,减少对资源能源的各种依
赖。以更小的能源消耗、更小的环境影
响,实现更大的产出。”在肯定成效的同时,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司
长任树本敲响“警钟”,直言节能产业
面临的繁重任务。
在任树本看来,目前主要有三大挑战:一是环境压力依然较大,全国仅有35%的
城市实现空气质量达标。在很大程度上,
环境污染正是能源高消耗所致,节能工作必须发挥作用。二是人均能耗依然偏
高,到2050年,要达到经合组织国家的先进
水平,强化节能是必然选择。三是资源利用率依然偏低,我国单位GDP能耗仍是
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工业节能、城镇节
能等潜力尚待挖掘。
面对上述任务,孙小亮坦言,节能服务产业要率先突破自身瓶颈。“目前虽有6000
多家企业,行业集中度却只有约12%,
企业规模偏小、整体分散。其背后,进一步反映出行业技术壁垒不高、产品同质
化严重、业务缺乏创新等问题,节能服务
产业的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孙小亮表示,产业正处转型升级关键期,重点应由量的增长转为质的提升。“多数
节能公司只拥有一两项自主研发节能技
术,只在某个领域具有一定基础,远远无法满足用能单位对综合解决方案的需
求。特别遇到一些投资大、跨专业综合性项
目,很多公司往往难以独立完成。”
据任树本透露,下一步将重点推动市场导向的绿色节能体系,并计划针对节能关
键技术,陆续发布国家绿色指导意见。在
此基础上,他建议,节能服务产业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动力,强化自身技术积
累,对标国际水平,突破节能领域关键材
料、一级设备、核心工艺等,切实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以提升能源效率为目标,可考虑节能储能分布式能源,灵活采取综合性措施,帮
助用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减少
排放和环境污染。通过行业整合、兼并重组等改革,进一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加快建立结构合理、规范,内部约束有
效,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任树本称。
以工业节能为例,高云虎表示,在聚焦先进技术、装备的同时,也要重视新一代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传统行业节能降耗寻
找新的突破点。“人工智能、5G通信、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正在加速融入绿色制
造、智能制造,有助于创新解决问题思
路和方法,创新节能服务技术及商业模式。”
熊华文则提出系统节能、智慧节能、协同节能的综合思路。“提升综合能力,要求
我们不再只看到能源生产的单个环节、
单个工序,而要解决能源系统的不平衡、不匹配问题。从供、输、用、集中式到
分布式,从用能向共用、衔接、互动等角
度,进一步拓展思路。节能是最重要的出发点,但不是我们的局限圈,专注节能
但不局限于节能。”
空压机系统是实现生产工艺自动化的重要手段,在钢铁、有色金属冶炼、造船、
纺织、化纤、汽车、轮胎等行业中普遍使
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总发电量为6.8万亿度,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
电量同比增长3.5%,预计2019年全社会
总发电量在7万亿度以上。根据全国能源基础与标准化委员会的有关统计资料,工
业空气压缩机系统年耗电量约占全国总
发电量的6%-9%左右,在高耗电设备中仅次于风机、水泵,排名第三,以中位数
7.5%计算,2019年压缩空气系统消耗电
力5250亿度。
然而,在我国工业发展初期,工业企业单纯追求提升、占领市场的粗放式发展造
成企业空压机系统能源浪费严重、气源动
力转换效率低下,空气压缩机配置及运行负载不匹配(仅以保压为目的)、供给
压力波动大且偏高、泄漏大、气枪喷嘴低
效、末端设备不合理用气等问题普遍存在。大量数据表明,压缩空气系统主要费
用都耗费在运行环节上,在其生命周期
中,运行费用(电费)占比高达78~92%。
按照空压机系统25%的节能率(空压机系统节能一般可达到的节能率为15%-4
0%)估算,2019年我国空压机系统节能服
务领域市场853亿元(电费以全国平均工业用电价格0.65元计算)。预计未来随着
我国工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空压机系
统节能市场规模将持续稳步上升,空压机系统节能服务市场空间巨大。
在大好的发展机遇面前,行业宏观方面钱途无限,但对参与竞争的微观企业来说
必将挑战重重,充满了无数风险。有技术
风险、有管理风险、有成本风险、有信用风险、有资金风险等等,这些都阻碍空
压机节能市场大踏步向前发展。虽然有很
多压缩机生产厂家涉足其中,但由于缺乏规范、统一、权威的计量、计算与考核
标准,以及受“借合同能源管理之名卖
机”等不良市场行为影响,目前成规模者还很少。而许多依靠社会资本发展的专业
节能服务公司,由于必须面对压缩机行
业土著势力的竞争,前进路上也是困难重重。
当前,在空压机节能服务市场上,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经过早期野蛮生长,空
压机节能服务企业必须总结经验教训,规
避商业风险,抓住节能环保形势趋严与工业升级的机遇,努力创新节能服务形
式,摸索出适合于空压机行业自己的商业模
式,促使空压机节能服务市场转型升级。
暂无信息